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徐飞:聚焦数字化转型 构建产教融合培养体系
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三大核心方向。”近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任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教授在接受上海
近日,教育部联合九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探索“+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徐飞认为,《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以为核心加速智能化转型的阶段。
面对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的“供需错位”难题,深耕教育管理领域多年的徐飞谈到,要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评价创新”的育人体系,以新文科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学科专业与科技发展深度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徐飞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哈佛大学、MIT高级访问学者,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多年来,徐飞致力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科研工作高度的热情。在他看来,近年来教育领域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望为行业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和模式创新。
2025年4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简称《意见》),围绕七个部分推出共22条政策举措,其中在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方面,提出加强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等。对于《意见》的出台,徐飞认为,政策明确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的教育新生态,通过教育大模型重构“教—学—评—管”全流程。
围绕近年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领域的显著成效和落地成果,徐飞向记者介绍,在个性化学习领域,人工智能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教学。“通过运用AI自适应算法分析学习行为数据,可动态生成专属学习路径,大幅提升语言学习效率;智能MOOC系统通过知识图谱构建数字孪生场景,学生可在虚拟实验室沉浸式学习课程,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留存率。”他举例说明。
在教学效能提升方面,徐飞认为,AI将成为教师的“超级助手”。其中AI作文批改系统可以瞬时完成基础批改及AI助教融入编程课程等措施,能够释放教师精力投入人文指导,并通过虚拟实验实时反馈调试建议,促进理论实践融合。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助于教育公平的推进。他以“三个课堂+AI”模式缩小区域差距为例,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为乡村小学搭建AI学情分析系统,实现了每日处理200万道答题数据,精准识别8个薄弱知识点并生成分层作业,同步推送教学策略导航。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在教育数字化过程中同样面临数据隐私、算法偏见、教师数字素养不均等挑战。基于此,徐飞认为,应当构建“技术—伦理—制度”协同框架。
具体而言,在技术层制定教育大模型安全标准,研发可解释算法;伦理层建立多方参与的伦理委员会,前置评估算法公平性;制度层实施教师数字素养工程,将AI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建立人机协同评价体系。
“唯有科技向善、技术人文并重,才能使AI成为兼顾效率与温度的教育伙伴,助力我国从教育数字化迈向智能化强国。”徐飞总结道。
高校不仅肩负人才培养的职责,同样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迈向智能化强国过程中,离不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助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徐飞认为,应构建全链条智能化生态体系,通过技术与制度创新破解转化壁垒。
徐飞从实践落地角度出发,向记者介绍了搭建这一体系的具体路径。一是搭建AI驱动的产学研协同平台,开发智能匹配系统,以动态知识图谱解析技术特征与企业需求,实现“技术适配需求”精准对接;二是创新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针对大量授权专利未转化问题,构建“学术-商业-社会价值”三维评价模型,将技术入股、市场占有率纳入职称评审;三是升级智能化技术转移体系。将技术转移机构升级为“AI成果交易所”,引入智能评估算法,提升有效专利占比。此外,还包括强化数据要素安全流通、打造复合型创新人才生态。
“通过制度、平台与生态创新,大幅提升高校成果转化率,推动人工智能从技术赋能向生产力变革跃升,实现‘实验室样品’到‘市场商品’高效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徐飞表示。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而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有关部门持续推进相关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5年4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围绕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升级传统就业服务体系、巩固支持保障体系三大板块提出总体要求与六大体系建设。
在破解就业市场的“供需错位”难题上,徐飞认为,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提升就业质量提供了全方位制度支撑。
“三大板块建设加之六大体系协同效应显著。”徐飞认为,这些举措将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从“规模导向”向“质量优先”转型。预计到2028年,重点领域就业占比将提升至60%,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在人才培养和“产学研”融合过程中,徐飞鼓励以新文科建设为突破口,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是重构学科体系,强化交叉融合。徐飞认为,新文科建设应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文科+科技”的跨学科体系。例如,开设数字人文、智能法学等专业,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融入传统文科课程。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实践能力。通过“引企入校”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开发联合体教学平台,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三是创新评价机制,优化质量保障。徐飞建议,新文科建设需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第三方评估。通过引入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新文科建设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通过设立高校提升办学水平专项资金,支持“双一流”和新文科建设。
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长,徐飞对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着基于现实的建议与展望。
徐飞特别提到,今年年初颁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高校对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需求,构建适配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如何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徐飞有着属于教育专家的独特思考。
首先应该动态重构课程内容,打造前沿知识生态,建立“知识更新—技术迭代—产业需求”联动机制。徐飞建议,借鉴斯坦福“三级课程体系”,适时重构人工智能核心理论课程;设立“顶会响应机制”,第一时间转化顶级会议获奖论文为教学案例。在领域,开设区块链应用、经济数据挖掘、城市仿真等课程,尽量覆盖数据资产管理等实践场景。
二是强化跨学科融合,构建多维知识网络。推进通识与专业教育融合,推动“人工智能+X”“+产业”交叉培养。如通过生物医学、城市科学等跨领域项目,开发蛋白质折叠模型等;通过“艺术+交通”模式融合工程与设计学,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是深化产教协同,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成果转化”机制。在采访中,徐飞通过丰富生动的国内外案例供借鉴,其中包括卡内基梅隆与DeepMind合作,将企业技术挑战纳入“人工智能竞技场”;华为ICT学院通过鸿蒙生态课程实现校企研发同步等。
四是优化评估反馈,构建持续改进机制。徐飞建议引入“技术熵”“能力雷达图”等评估体系,如苏黎世联邦理工从知识获取速度等三维度评估,监测脑区激活强度。引入企业认证,如MIT“技术护照”将课程成绩转化为数字凭证,对接LinkedIn数据库。
第五,徐飞建议,推动学科动态调整。他向记者介绍,2025年,国家将优化20%的学科布点,淘汰滞后专业,增设新兴专业,完善学分银行、终身学习制度,同时,加大新兴学科投入。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目标下,徐飞着重介绍了他在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方面的见解,以“四维”概括。
首先是创新选拔机制,打破“唯分数”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如强基计划采用“高考成绩+校测”模式,突出基础学科潜力考查。其次是重构培养模式,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将高质量科研纳入培养方案,提升学生解决关键核心问题的能力。开云电竞网同时,可设立人才培养特区,实施长周期科研训练。第三是优化评价体系,建立“六要素”导师分类评价机制,强化育人导向。第四是深化国际合作,通过全球创新学院(GIX)等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推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中外学生联合研究。
“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徐飞认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策保障,完善基础学科发现与培养机制,如实施“沃土计划”“脱颖计划”,在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创新潜质。在资源协同上,推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联动高校与企业,为学生提供全链路支持。
徐飞坚守着教育“育人为本”理念,倡导文化涵育,营造“以教为先”的育人文化,弘扬教育家精神,通过英模奋斗史教育激发学生家国情怀。“通过系统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他说。